首页> 资讯随笔> 怎样找回乡愁,规划休闲美丽乡村旅游

怎样找回乡愁,规划休闲美丽乡村旅游

[2015-04-09]

规划休闲美丽乡村旅游

  经过多年发展,节假日到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里人旅游休闲的一种主要方式,乡村旅游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播民俗文化发挥着积极作用。各级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和规划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扶贫富民、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之路。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问题,不少乡村旅游规划在操作过程中核心吸引物缺失,造成满眼乡野、不见乡民,不见乡村生活的情境空间,虽然到了乡村但找不到乡愁,这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是乡民的祖居之地,是他们世代自然生长的结果,无论是乡村民居、田野果林,还是猪圈鸡舍。乡村旅游规划中如果忽略了上述事物的存在,便会缺乏生机。村落布局、饮食习惯、民风民俗、民间节庆都是乡愁的重要载体,都是乡村文化的组成部分。乡民以智慧和辛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这些文化又在千百年中发展和传承,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要素。此外,乡民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无论是他们的价值观、生存观,还是他们的装扮、举止,甚至民间信仰、风俗民情,都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活”的部分。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旅游体验就是通过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体现的。

  那么,如今的一些乡村旅游规划为什么缺失乡愁呢?主要是因为规划者多为城里人、年轻人,缺乏对乡民、乡村的了解和认知,缺乏对目标游客心理的需求,而挖掘乡村文化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如果不能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甚至融入乡村生活,不拿出精力来与乡民交朋友,而仅靠文献资料和泛泛的考察,就根本无法准确把握乡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更不能真正领略乡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种失去了乡愁,人工痕迹太重的乡村也不再是原来的乡村了。

  旅游人类学一再强调原生性保护,乡村的生活情境空间正是乡村旅游中最具原生性活力的表现,那么乡村旅游规划应该如何来展现乡愁呢?

1、乡土建筑的原生风貌

  乡土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能直接表达乡村的个性特征。目前,有的规划盲目要求迁建、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致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造成乡村特色的缺失。乡村建筑还能充分展现人的生存智慧。无论是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还是质朴自然的黄土窑洞,都是乡村人祖辈智慧的结晶。乡民祖居于此,乡土建筑与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乡土建筑的改造与利用,应当充分听取乡民的意见,尊重其结构的特色和完整性。

2、乡村生活情境。

  乡村旅游规划应结合乡民的日常生活,将这些生活形态设计到规划中。例如,通过组织开展推磨、播种、收割、喂养家禽家畜等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民劳作的艰辛;通过设计组织游客参与赶集、庙会等活动,让游客认识乡村贸易的民俗形态;通过组织游客体验如跳鸡、抬轿子、打水漂等参与性的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村自然纯朴的休闲文化;通过设计开展乡村戏曲学唱、乡村艺人表演等文艺活动,让游客充分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去。

3、乡村宗族文化的传承绵延。

  在我国乡村,宗族意识、家族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家族及家族关系仍然是乡村社会的客观存在。可以通过祠堂修缮、族谱修订等方式,将祠堂、宗祠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并设计成一个参观项目,使游客体验到乡村文化中的代际和情感的延续。

4、原住民田间地头的生活场景。

  乡民的生活场景是乡村文化的展示,是乡村旅游中“活”的资源。一些规划将乡民迁出村落,让投资者入驻经营,殊不知失去了原住民的乡村也就丢掉了乡愁。只有通过原住民的积极参与,包括从事本土民俗表演、指导农事活动、教授乡村技艺等,以及提供有乡村特色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才能给游客以真实的乡村面貌,这也是乡村旅游须臾不能离开的乡愁之所在。

相关推荐:乡村旅游很难吗?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规划设计专题国内创意休闲农业九大模式巧用“绿色”实现休闲农业项目营销突破依托休闲农业进行旅游地产开发涉及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土地怎样获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应告别“土气”,引领时尚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特征与趋势分析国外创意休闲农业七大典型模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首页  |   旅游策划  |   旅游规划  |   建筑设计  |   景观设计 | 雕塑设计  |   视频动画  |   IST图景  |   IST观点  |   夜游  |   联系我们  |   百度地图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北京望天树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 备案号: 京ICP备18030669号-1

客服热线:010-80440988 电子邮箱:office@iskytree.com